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伤寒例第三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阴阳大论云。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故也。故也。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始于清。盛于寒。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以阴之动。春温夏热者。秋凉而冬寒者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触冒之者。则不伤于寒。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为病者。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其涉寒冷。触冒霜雪。则不伤于寒。谓之伤寒也

皆能为病。其伤于四时之气

谓之四时之气。春风、夏暑、秋湿、冬寒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中而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内经曰。温暑之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

凡时行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非时行之气也。是以一岁之中。此则时行之气也。皆由冬时触寒所致。春时应暖而复大寒。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长幼之病多相似者。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

感受必同。非暴厉之气。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是以一岁之中。四时气候不正为病。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王宇泰云。以上辨伤寒时气之异

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

温者。疫者。时行者。冬时感寒。占前斗建。故下文曰。四时正气者。时行之气是也。至春发者是也。暴厉之气是也。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

宜渐寒。向冬大寒。九月霜降节后。所以谓之雨水者。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至惊蛰二月节后。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

体中寒。即病者。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谓之伤寒也。凡有触冒霜露

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寒冽已严。为病则重。寒渐将解。为病亦轻。即为病也。九月、十月。正月、二月。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此为四时正气。十一月、十二月

中而即病者也

名曰冬温。冬温之毒。更相重沓。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其冬有非节之暖者

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

又不冰雪。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伏寒变为温病。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为温病也

或有暴寒。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三月、四月。皆为时行寒疫也

为寒所折。病热犹轻。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五月、六月。其时阳气尚弱

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七月、八月。但治有殊耳。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

是数者。此为疫气也。占其随时气候。以明前斗历之法。发病寒热轻重不同耳

王宇泰云。治法不同。要在辨其病原。此辨时行与伤寒相似。寒、热、温、三者之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

王履云。其原不殊。其类各别。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暑。故一以伤寒为称

庶为得宜。亦不过借用耳。或用辛凉解散。苟不慎而轻用之。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今人以伤寒法治温暑。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诚不免夫狂躁斑黄衄血之变也

王宇泰云。闭其腠理。而寒邪在表。故非辛甘温之剂。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

不足以散之。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

或苦寒。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怫热自内而达于外

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

内经曰。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四时谓之岁

皆成病气也。或有至而太过者。或有未应至而至者。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

师曰。此一句。何故也。少阳起。阳始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之时。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按金匮要略曰。疑漏或有至而不去

内经曰。天得温和。天因温和。以得甲子。以得甲子。以得甲子。即是观之。脱漏明矣。以未得甲子。而天未温和。天大寒不解。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此为未至而至也。此为至而不至也。此为至而不去也。此为至而太过也。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天地阴阳之气。寒热温凉各正一气也

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彼春之暖

春暖为夏暑。秋忿为冬怒。从生而至长也。从肃而至杀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十月六爻皆阴

于卦为复。乾卦为用。阳极阴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

于卦为。内经曰。一阳气下。一阴气上。阴气微下。阳气微下。言阴得遇阳也。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

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斯则冬夏二至

故曰合。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退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接。是阴阳相背

故曰离。内经曰。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内经曰。阴阳相错。人所以变病。而变由生也。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

秋冬养阴。此君子春夏养阳。顺天地之刚柔也

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者。从其根故也

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须知毒烈之气。小人触冒必婴暴疹

必成暴病。触冒寒温者。不能顺四时调养。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

夏必飧泄。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是以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虽入之。不能即发。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王

飧泄者。至夏肝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雨淫腹疾。当夏之时。暑气大行。夏伤于暑。暑虽入之。势未能动。风不能外发。湿则干于肺。肺以秋适王。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然后湿始动也。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夏以阴为主内。故攻内而为飧泄。故上逆而为咳嗽。下利米谷不化而色黄。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

当冬之时。寒气大行。冬伤于寒。必然之道。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然后暑动传阴而为疟。是感冒四时正气为病。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然后寒动传阳而为温病。势未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内经曰。可汗而已。可泄而已。未满三日者。其满三日者

困乃告医。则不中病。无不效也。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拟防世急也。今搜采仲景旧论。皆宜临时消息制方。医人又不根据次第而治之

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以训后贤。临病之工。开其未悟者。宜须两审也。岐伯举四治之能。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

西北方高。东南方下。医之治病。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北方治宜灸。东方安居食鱼。西方陵居华食。是餐居之异也。东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药。南方治宜微针。南方湿处而嗜酸。北方野处而食乳。当审其土地所宜。是四方医治不同也。是土地温凉高下不同也

其气寒。腠理闭。其人寿。其气温。腠理疏。其人夭。庞安时云。一州之内。有山居者。盛夏冰雪。难伤于邪。其有病者。严冬生草。易伤于邪。其有病者。有平泽居者。为居积阴之所。为居积阳之所。多中风中寒之疾也。多中温中暑之疾也

不死。热虽甚。凡伤于寒。则为病热

不死。内经曰。针经曰。是热虽甚。风寒客于人。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

必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

谓之两感。表里俱病者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风府。侠脊。穴名也。项中央。抵腰中。腰脊强。外在表也。太阳之脉。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当一二日发。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病头项痛。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膊内。太阳为三阳之长。是邪气初入皮肤

络于目。不得卧。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故身热、目疼、鼻干

正上。交颈中。络于目。身热者。针经曰。胃气逆。内经曰。胃不和。邪并阳明。传于阳明。阳明之脉。阳明气盛。不得卧者。则卧不安。尺寸俱长者。其脉侠鼻者。还出系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阳明血气俱多。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是当二三日发。阳明脉起于鼻。则身以前皆热。不得从其道也。阳明主身之肌肉

络于耳。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故胸胁痛而耳聋

内经曰。春脉弦。二三日。通于春气。传于少阳。阳中之少阳。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阳明之邪不已。是当三四日发。经壅而不利也。胸胁痛而耳聋者

可汗而已。未入于腑者。此三经皆受病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可汗而已。入腑则宜下。故云未入于腑者。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

络于嗌。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尺寸俱沉细者。以其脉布胃中。故腹满而嗌干

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阳邪传阴。邪气内陷。故太阴受病。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而脉尺寸俱沉细也

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干者。自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脾经壅而成热也

络于肺。系舌本。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肾水也。性趋下。四五日。少阴受病。至五六日。人伤于寒。则为病热。少阴为病。邪传入里。热气渐深也。脉尺寸俱沉也。太阴之邪不已。则传于少阴也。口燥舌干而渴。是少阴病当五六日发。谓始为寒而终成热也

活人云。发于阴。便入少阴。则太阳也。则少阴也。俱治太阳。谓国中病时。不经三阳也。大抵伤寒发于阳。经云一二日少阴者。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能罢者

有初得病。宜攻少阴。盖寒入太阳。便见少阴证者。即发热而恶寒。亦不必先自巨阳

入少阴。即恶寒而不热

络于肝。厥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故烦满而囊缩。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

缓者。风脉也。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厥阴脉微缓者。烦满而囊缩者。热气聚于内也。以少阴邪传于厥阴

吉兆也。王三阳云。脉有胃气。病传厥阴。传经已尽。火气已去。乃欲愈之候。亦甚危笃矣。岂有胃气乎。若只是缓脉。厥阴风脉固当缓。但缓脉多是胃气和。必缓中带弦直而无神气。方是病传厥阴之恶候也

已入于腑。可下而已。此三经皆受病

经曰。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可下而已。临病之工。宜须两审。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腑者。然三阴亦有在经者

王三阳云。成云三阴亦有在经。经不云三经皆受病。正阴证亦有在经在腑之谓也

可下而已。则当发汗。亦以别直中阴经者。非谓阳证传到阴经。而必增已入于腑四字

尚有可汗者在也。若阳证传到阴经。纵有未尽入腑者。岂可再言发汗哉。当用大柴胡汤之时也

身热。谵语。则腹满。不欲食。烦满而渴。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

六日死。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则耳聋囊缩而厥。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

则死矣。腑脏不通。则荣卫不行

阳明。太阴。少阳。厥阴。为两感。头痛者。至三日。耳聋者。内经曰。阴阳俱病。至于传经。始得一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表里俱伤者。少阴至二日。身热谵语者。囊缩而厥者。胃气不通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腹满不欲食者。阳明传于少阳。则太阳传于阳明。而少阴亦传于太阴。而太阴又传于厥阴。则亦阴阳两经俱传也。太阳、口干、烦满而渴者

何也。岐伯曰。阳明者。故死矣。谓三日。至六日。则死矣。其血气盛。其气乃尽。六经俱病。荣卫之气。腑脏之气。不得行于内外。不得通于上下。腑脏之气俱尽。荣卫之气俱绝。十二经脉之长也。故云不知人三日

太阳经。王三阳云。二三日内。谵语囊缩。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其死必矣。且太阳证。此真两感也。少阴经头痛。宜仔细辨之。有似于暑病热病。口干、烦满、而口渴者

何也。太阳。少阴。肾也。膀胱也。阳邪内陷。势易侵也。人本亦作渴。表里同病也。况木来克土。然两感先少阴。传经先太阴者。肾与膀胱为表里。脾胃为仓廪之官也。不可便断是两感病也。阳证传经先入太阴者。盖两感太阳与少阴俱病者

王宇泰云。少阴为肾。太阴为脾。阳明为胃。厥阴为肝。肝与胆合。阴道从阳。譬之妯娌。太阳为膀胱。肾与膀胱为合。但以夫年为次。不以已齿为序也。胃与脾合少阳为胆

八日。至七日。更不传经。太阳病衰。不加异气者。头痛少愈也。其不两感于寒

九日。十日。阳明病衰。少阳病衰。太阴病衰。腹减如故。身热少歇也。耳聋微闻也

渴止。囊纵。十一日。十二日。则思饮食。少阴病衰。厥阴病衰。少腹微下。大气皆去。舌干已而嚏也。病患精神爽慧也

六日传遍。大邪之气皆去。病患精神爽慧也。三阴三阳之气皆和

不间。大危。尺寸陷者。若过十三日以上

间者。不瘳。则当瘳愈。若过十三日以上。尺寸之脉沉陷者。瘳也十二日传经尽

即正气内衰。邪气独胜故云大危

食动脾。一得病。戴元礼云。以次而传。有发于阳。如初得病。不传他经。有夹食伤寒。脾太阴之经。即腹满痛者。伤寒先犯太阳。此特言其概耳。即少阴受之者。径犯阳明之类。然其中变证不一。亦有不循经而入。不皆始于太阳也。亦有首尾止在一经

当随证施治。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于次序。不必尽传诸经也。亦有止传一二经而止者

所以伤寒得外证为多

或中太阳。或中少阴。自面而入者。则中阳明之类。亦不专主于太阳也。活人书云凡寒邪自背而入者

王宇泰云。极而生热。则传阳明。有寒客三阴。故宜温药发汗。凡邪国中三阴则寒

及寒极变热。盖三阴三阳。皆能自受邪。则复宜寒药下之。不止自太阳经传也

变为温疟。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重感于寒者。若脉阴阳俱盛。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经曰。异气者。难经曰。两邪相合。变为他病。伤寒之脉。脉盛身寒。得之伤寒。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疟。为先病未已。伤寒之脉也。脉阴阳俱盛者。又感别异之气也。阴阳俱盛而紧涩。则为前病热未已

王三阳云。伤寒脉也。脉已传里。脉当沉数。寒热相搏。阴阳俱盛者。十三日以上。变为热病矣。今复见伤寒脉。故曰变为温疟。岂非重感于外寒乎

阳脉浮滑。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阴脉濡弱者

难经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风来乘热。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

故变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阳主表。阴主里。两热相合。变为温毒。此前热未已。故为病最重。又感温热者也。以其表里俱热。洪数、实大、皆热也

阳脉濡弱。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发为温病。脉之变症。方治如说。阴脉弦紧者。以此冬伤于寒

温热相合。变为温疫。王宇泰云。温病有二。要须细别。勿令误也。此前热未已。按活人所云。四时皆有之。又感温气者也。恶寒而不渴者。故谓之温病尔。不独春时而已。其用升麻解肌者。乃正伤寒太阳证。其用竹叶石膏汤者。特以其发于温暖之时。然不恶寒而渴之温病。乃仲景所谓渴不恶寒之温病也

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瘥。以成痼疾

千金曰。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难可复制。凡有少苦。即须早道。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此之谓也。则邪气入深。以不如平常。若隐忍不治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凡所受邪。易于滋蔓。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

时气不和。盒饭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腠者。理者。腠理者。易为散发。金匮要略曰。为血气所注。邪客于皮肤。则邪气浮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缝会之中也。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主候长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若以时治之。金匮玉函曰。罕有不愈者矣

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内经曰。邪在皮肤。邪传入里。善治者治皮毛。则外属阳而易治。则内属阴而难治

治五脏者。家有患者。可不备虑。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半死半生也。以至骨髓之病。昔桓侯怠于皮肤之微疾

凡作汤药。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不可避晨夜

千金曰。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凡始觉不佳

若或瘥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传。有常也。本草曰。邪既传变。病势深也。病势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变为不常之变。如太阳传阳明是也。如阳证变阴证是也

纵意违师。不须治之。服药不如方法

内经曰。拘于鬼神者。恶于针石者。病不许治者。不可与言至德。不可与言至巧

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千金曰。起自风寒。入于腠理。夫伤寒病者。自古通谓之伤寒。凡中风与伤寒为病

荣卫偏隔。与精气分争。周身不通而病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是也。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脏腑

不消散者。未有温覆而当

便投汤药。风寒初客于皮肤。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乃可下之。尤当先解表

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

非大满。尤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

下之。表症虽罢。亦未可下之。尤生寒热也。里不至大坚满者。是邪未收敛成实。则里虚而邪复不除

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虽四五日。自可除下之。不能为祸也。若表已解而内不消

外台云。外无表症。里有坚满。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症既具。为下症悉具。则不必拘于日数

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若不宜下而便攻之

病轻者。下之不当。又矧重者乎。症尤变易而难治

阴虚。夫阳盛。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经曰。下之。经曰。汗之。经曰。为逆。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尺脉弱。阳必凑之。阳盛之邪。若反汗之。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若反下之。此为逆也。本先下之。而反汗之。名曰阴不足。名曰阳不足。为阳盛阴虚也。则发热者是矣。除其内热而愈。阴邪乘其表虚。为阳虚阴盛也。假令寸口脉微。阴气上入阳中。散其表寒则愈。阳气下陷入阴中。则竭其津液而死。客于荣卫之中者。则脱其正气而死。本发汗而复下之。则洒淅恶寒者是矣。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

夫如是。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甘遂何可以妄攻。则神丹安可以误发

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神丹者。甘遂者。下药也。如附应声。发汗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形

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况桂枝下咽

下药也。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枯槁而死。金匮玉函曰。令人夺其津液。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

其候至微。其祸至速。为治乃误。自谓其分。仁者鉴此。岂不痛欤。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而医术浅狭。使病者殒殁。懵然不知病源。死尸盈于旷野。凡两感病俱作。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发汗吐下之相反。夫智者之举错也。此阴阳虚实之交错。至今冤魂塞于冥路

常审以慎。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近取诸身。愚者之动作也。夫何远之有焉。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

两感病俱作。若妄意攻治。以求速效者。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必致倾危之败。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

经曰。赵嗣真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正气先虚。以致邪气客之而为盛实

虚者。盖盛者。阳虚也。阴虚也。邪气中人。表受邪者。脉浮紧者。里受邪者。脉沉实者。如其不然。下咽即毙。入胃即亡。指邪气而言。指正气而言。且正气在人。阴邪盛于外也。是谓阳虚阴盛。汗之则阴邪消。温之则真阳长。阳邪盛于内也。是谓阴虚阳盛。下之则阳邪消。寒之则真阴长。阳盛而用桂枝。阴盛而用承气。是皆盛盛虚虚。而致邪失正也。于是有阴虚阳盛。阳主表而阴主里。表为阴而里为阳。使邪去正安故愈。使邪去正安故愈。阳虚阴盛二证之别。若夫表之真阳先虚。故阴邪乘阳而盛实。又若里之真阴先虚。故阳邪入阴而盛实。所以用桂枝辛甘之温剂。所以用承气酸苦之寒剂

居表。入里。王履云。发怫热。有浅深焉。浅则居表。深则入里。则闭腠理。于斯时也。则为燥屎。作潮热形。邪之伤于人也。惟辛温解散而可愈。见恶寒恶风头痛等症

狂言谵语。大渴等症。于斯时也。夫寒邪外客。非阴盛而阳虚乎。惟咸寒攻下而可平

热邪内炽。汗下一差。生死反掌。非阳盛而阴虚乎

又云。而里证既全。而表证独具。是言表证已罢。可攻而不可汗。是言里证未形。可汗而不可攻。所谓阳盛即毙者。所谓阴盛以亡者

戴元礼云。汗药宜早。下药宜迟。伤寒要紧处。中间节目颇多。此亦大纲之论耳。在分表里而为汗下。有病患自汗自下者。有医用药汗之下之者

虽然。表证急。先解表。里证急。先治里。王三阳云。后即治里。后即解表。神丹甘遂。大羌活汤。亦可用之。合饮之谓矣。此先后次第也。但必表里齐等。不容先后治者。若欲作一汤治之。万不得已而用也

凡发汗。重病者。死病也。温服汤药。当促其间。一日一夜。当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若病剧不解。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至有不肯汗出。其方虽言日三服。可半日中尽三服。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发汗药。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当促急服之

时者。阳多者。周时也。以折盛热。如阴多者。投以凉药。饮以温剂。一日一夜。更看其传。以发其汗。汗不出者。即寒逆随生。则热毒即起。是便有所觉。服汤药尽剂。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不可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若服三剂不解

死。热病。千金曰。邪气大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此阳脉之极也。脉躁盛而不得汗者

王三阳云。汗复不出。其死必矣。毋妄治也。而后汗出者。亦有黄建中补之。若服三剂发汗药。宜仔细候脉消息之

何者。与五升。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不能消之。欲饮水者。勿极意也。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凡得时气病。言能饮一斗。若饮而腹满。以腹中热尚少。至七八日大渴。与之常令不足。便更与人作病也。犹当根据证与之。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若强饮。热在上焦。则为消渴。则生渴也。至七八日。阳胜气温。尚生大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向解之时多。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消之。则停饮变为诸病

水气散。以润胃气。小便不利。先发于外。若饮而腹满。若喘若哕者。不可更与之。忽然阳气通。作大汗而解。亦须少少与之。不可极意饮也。为水饮内停而不散

凡得病。小渴者。反能饮水。因成其祸。不可复数。其不晓病者。亦强与饮之。此为欲愈之病。但闻病饮水自愈

小渴者。若强与水。水饮不消。为腹中热少。复为诸饮病也

初躁后静。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此皆愈证也。凡得病厥脉动数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表邪散也。邪所烦也。药胜病也。而复减小者。病初躁乱者。是皆为愈证。汤入而变迟者。汤入而安静者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凡八。凡六。凡十。针经曰。实其阴。凡十二。而出其汗。足亦如是。五十九穴者。刺以泻其热。而补其不足。五指间各一。所谓五十九刺。以泻诸经之温热。两手内外侧各三。更入发三寸边五。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

凡六。大杼。膺俞。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行五者。项中一穴。又内经曰。头上五行。热俞五十九。耳前后口下各一。以泻诸阳之热逆也

骨。缺盆。背俞。气冲。三里。巨虚。云门。委中。髓空。此八者。上下廉。此八者。此八者。此十者。五脏俞旁五。以泻胸中之热也。以泻胃中之热也。以泻四肢之热也

皆热之左右也。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

又身之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其三十九穴。三百六十有五

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中髓也。穴有三百六十五。皆肉薄骨解之处

脉五损。一日死。平人四息。名曰四损。平人五息。病患脉一至。凡脉四损三日死

脉六损。一时死。名曰五损。平人六息。名曰六损。病患脉一至。病患脉一至

脉四损。脉五损。脉六损。四脏气绝者。五脏气绝者。五脏六腑俱绝者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者。内经曰。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故伤寒者。热则伤气。邪并于气。故伤暑者。脉盛而身寒。脉虚而身热。则血盛而气虚。则气盛而血虚

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盛

死。死。故死。内经曰。千金曰。正气外脱。脉尚躁盛。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胜。热病已得汗。此阳脉之极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

死。热不止者。脉阴阳俱虚

死。病温。内经曰。虚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脉阴阳俱虚者

死。脉至乍疏乍数者

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

其日死。脉至如转索者

是中无胃气。为紧急而不软。故不出其日而死

身微热。脉浮大。谵言妄语。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脉沉细。谵言妄语。若身逆冷。为脉病相应

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脉病不相应。为阳病见阴脉。故不过一日而死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张卿子伤寒论>>•张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