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腰疼。一曰骨蒸。其根在肾。寝不能安。食都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伤内。即变为疳。病源夫蒸病有五。旦起体凉日晚即热
脉数。胸满。脐下闷。舌上白。食人五脏。二曰脉蒸。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即浪言。蒸盛之时。或变为疳。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口中无水。蒸盛之时。两胁下胀。眠寐不安。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骨肉自消。饮食无味。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或惊恐不定。或暴痢不止。必大喘鼻干。小便赤如血。或蒸毒伤脏。或体肿目赤。或自称得疰热。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热。把手附骨而热。或皮燥而无光。大咳彻背连胛疼。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是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
一胞蒸。三脑蒸。舌下痛。小便黄赤。头眩闷热。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十四膀胱蒸。十七小肠蒸。又有二十三蒸。女则月候不调。四或急或缓两耳焦。二玉房蒸男子则遗沥漏精
下唇焦。二十肉蒸。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二十一肤蒸。亦杂病乍热乍寒
久蒸不除。多变成疳。二十二或房。触犯而成此疾。必须先防下部。不得轻妄疗之。(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五蒸。皆是死之端渐。庸医及田野之夫。不识热蒸体形状。夫蒸者是附骨热毒之气
蒸。日再。日再服。早起体凉。日晚便热。烦躁不安。食都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一服七丸。一服一方寸匕。或时腰痛可服芒硝。亦可捣苦参蜜和为丸如梧子大
无忌。以饮送之。以体轻凉为度
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便浪语。其脉又数。此蒸若盛。或惊恐不安。或痢不止方。亦变为疳旁脐时闷
苦参 青葙(各二两) 艾叶 甘草(各一两炙)
若不利。上四味切。以水四升。分为三分。煮取一升半。用羊胞盛之。以苇灌下部中
日再服。忌海藻菘菜。取芒硝一方寸匕。和冷水合和服之
舌上白。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口中无水。蒸盛之时。胸中满闷。手掩两胁。不得大咳。眠寐不安。必大喘鼻干。小便赤如血。或自称得疰。彻背连胛疼。口便唾血方。此蒸毒伤五脏
其根在脾。体热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以水一升半。和分为三服。三日服止讫。以冷水浸手。或体肿目赤。不得安寐方。急与芒硝一两。立止四曰肉蒸。以熨胁间及腋下。并胸上及痛处亦可举臂指灸侧腋下第三肋间腋下空中七壮
如小豆大。微利即止。若热不定。明旦绞取汁。一服五合许。大黄一两半切。以水一升浸一宿。日三以体凉为度。亦可服芒硝一方寸匕
五曰内蒸。骨肉自消。食饮无味。蒸盛之时。四肢渐细。必外寒内热。足趺肿起方。所以言内蒸者。或皮燥而无光。把手附骨而热也。其人必因患后得之。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
日再。以体凉为度。法水和服方寸匕。(出第七卷中)。石膏十两研如乳粉
古今录验解五蒸汤方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竹叶(二把) 葛根 干地黄(各三两) 知母
乃煮药。上十味切。以水九升。分为三服。煮取二升半。忌海藻菘菜芜荑火醋。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麦一升。(范汪同一方无甘草茯苓人参竹叶止六味)又五蒸丸方
乌梅 鸡骨(一本是鹳骨) 紫菀 芍药 大黄 黄芩 细辛(各五分) 知母(四分)矾石(炼) 栝蒌(各一分) 桂心(二分)
日二。饮服十丸。忌生葱生菜。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并出第五卷中一方无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