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肿咽痛。(风火)。陆风火上郁
薄荷 连翘 射干 牛蒡子 马勃 绿豆皮
咽痛头胀。宜用辛凉。邵风火上郁
西瓜翠衣 滑石 连翘 桑皮 射干 杏仁
咽痛脘闷。阴亏体质。不耐辛温。当以轻药。暂清上焦。(肺燥热)。汪(二三) 左脉弦数
桑叶 生绿豆皮 白沙参 川贝 元参 川斛
初服身痛。继渐平复。进辛润宣血。但喉间紧痹。而呼吸饮食仍不觉其苦。王(二七) 劳伤恐有瘀腐
眼白仍带黄。议清肺中气热治
百部 大沙参 鲜枇杷叶 活水芦根 川贝 地骨皮 南花粉 苡仁
徐(五六) 老劳咽疼
生鸡子白(一枚) 糯稻根须(水洗五钱) 甜北沙参(一钱半) 炒麦冬(三钱) 川石斛(一钱半)生甘草(三分)
咽喉肿痹。上窍邪蒙。日暮昏烦。阴伤日炽。肌肤柔白。秽浊上受则实。杨未病阴气走泄为虚
气分不足。但不可犯及中下。此医药虽宜凉解清上。(秽浊上受喉肿痹)
连翘 郁金 马勃 牛蒡子 竹叶心 黑山栀 杏仁 橘红
都是气分。热气蒸灼。喉舌疳蚀。清气之中。必佐解毒。艾上焦之病。而中宫遂胀。(气分热毒)。气窒则上下不通。皆受重药之累瘁
银花(二钱) 川贝(三钱) 马兜铃(五分) 连翘心(一钱半) 川通草(一钱) 白金汁(一杯)
活水芦根汁(半杯)
议以润降清肃。又余热蒸痰壅气。当脘膈因咳而痛
甜杏仁 花粉 川贝 甘草 桔梗
肝阳上越。巅胀流涕。咽喉微痛。孙(四九) 肾液不收。(阴虚火炎)六味加牛膝车前五味
每晚加剧。法以柔剂。是阴液日枯。甚至痛连心下。发时如有物阻膈。仿甘以缓其急耳。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伍(四六) 咽喉痛痹
细生地 天冬 阿胶 生鸡子黄 元参心 糯稻根须
百脉皆损。汗出喉痹。妨阻受纳。最不易治。为忽冷忽热。阳不入于阴。夫咽喉之患。周身骸骨皆痛。秋半天气已降。身中气反泄越。致自为动搏耳。久则喉痹喉宣。陈(三七) 阴阳交虚营卫欹斜
喉痛得缓。对症转方。从少阴咽痛例。用猪肤汤旬日
寒凉清咽。反加泄泻。不能扑灭。若电光火灼。虽倾盆豪雨。入夏咽痛拒纳。则知龙相上腾。此草木无情难效耳。必身中阴阳协和方息。张(二三) 阴损三年不复。从仲景少阴咽痛用猪肤汤主之
阳炽于上。下焦易冷。髓空极矣。又阴涸于下。为少阴喉痛。有情之属而效。乃损怯之末传矣。用猪肤甘凉益坎。今肉腠消烁殆尽。何暇以痰嗽为理。议滑涩之补味咸入肾可也
牛骨髓(四两) 羊骨髓(四两) 猪骨髓(四两) 麋角胶(四两)
同捣丸。山药五两。芡实二两。用建莲肉五两
频频举发。多因劳怒。阳气虚风鼓动。病起喉辣心震。用内经甘缓一法。金(四二) 脏液不充
人参 萸肉炭 白芍 炙甘草 茯神 小麦
又复脉汤去桂
何也。内经云。一阳者。去风痰。如圣散。谓之喉痹。并络于喉。胀甚则痹。为喉痹者。及玉钥匙。不能出声。劫涎敛疮。相火上炎。一阴一阳结。心之脉气也。手少阳相火。夫二经之脉。结甚则肿胀。则热且痛也。解热毒为主。圣济透关散。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恐缓则伤人。如肾液下泄。如风火上郁。如咽喉紧痹。如情志郁勃。而为咽痛者。如肾液不收。如阴阳交虚。(邹滋九)。三焦之脉气也。故气热则内结。夫推原十二经。其余皆凑咽喉。皆用辛散咸软。如元参升麻汤。普济消毒饮子。咽喉生疮等症。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使以苦酒入阴。悉从太阳开发。而半夏治咽痛。不能上蒸于肺。润燥解热缓中。宗钱氏六味汤。惟足太阳别下项。愚历考咽喉汤方。故以治标为急耳。故以半夏之辛滑。气热而为咽痛者。宗仲景猪肤汤法。一阴者手少阴君火。痹甚则不通而死矣。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又尝考仲景伤寒论。佐鸡子清利窍通声。可无燥津涸液之患。致络燥而为咽痛者。仲景又有猪肤一法。故用生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使其阴阳协和而后愈。是固本而兼治标者也。阴亏脉数而为咽痛者。又有清肺中气热一法。则又有降气开浊一法。肝阳上越而为咽痛者。龙相上灼而为咽痛者。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先生又有辛凉清上诸法。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为主。即今之所谓喉癣喉风喉蛾等类是也
药入胃中。若欲速效。博考方书。广求秘法。自能得之。皆非所长。通神入妙。何必外治。竟无愈理。不过气到耳。故煎丸之功。又外治之法。上古所鲜闻。若针灸既废。则天下之病。则属有形之病。不过居其半耳。必用外治之法。可以应手而愈。后世针法不传。而多外治之法。即使用药的当。只能愈其半耳。皆煎丸之所能治。一属形体及九窍。安能去凝结之邪。此老尚未知之也。故其治有形诸病。因其用针灸之术。于是乎以药代针。后之学人须知之。实有邪气凝结之处。此则外治之最者也。而外治之法亦不讲。其外症之必需外治者。此亦医道之一大关也。徐评凡病属于经络脏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