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神倦不宁。势如闷伏。双解固宜。表里俱不宣畅。程见点若隐若现。再佐以芳香搜逐。使蕴伏之毒透发为主。(见点闷症) 紫雪丹

目绽。口开。舌缩。发痉。两手撮空。溺通便涩。血分大伤。九日险期。按法图幸。周热闭心胞络中

用茶铫。方有生机。开水调缓缓下。倘得神苏痉舒。勉与紫雪丹二钱

又神醒。渴饮不已。舌绛紫音缩。心胞热闭虽开。多系脏阴现症。不可攻夺明矣。而在里脂液已涸。古人以心热消渴

鲜生地 竹叶心 元参 知母 银花露 金汁 先用紫雪(一钱)

目泛匝舌。继增喘促。毒伏于阴。其制方曰。枣变百祥丸。亦有下夺之法。龚初起腰足俱 。是紧闷不治之症。肝肾蕴毒不得外越。诸医佥用石膏大黄。读宋医钱仲阳直诀。(肝肾蕴毒闷症)。乃百中望一二生全者。未能搜逐肝肾至阴之脏。然此药仅通阳明胃腑之壅

红芽大戟(五钱) 红枣(五枚)

水煮。至枣熟去核及大戟汤。但用枣肉研化开水送

气滞血凝。七八险关。神躁不安。议疏利内壅。焉能起绽成浆。诊视肉肿疮枯。佐活血透肌法。某毒伏不肯宣透

犀角 紫草 炒楂 鲜生地 酒浸大黄 红花 青皮 丹皮 连翘 牛蒡 茅根笋尖汤代水

神烦不宁。腹膨咳逆。状如麸 。闷伏景象。设或发出。亦属重险。胃乏谷气。难进汤药。乃毒重壅遏。且甫生六月。询知二三日前。眉间见点数粒。随即隐伏不见。拟进紫雪须少。搜其蕴蓄之邪。使其神安再商。俞发热五六日来。紫雪丹(一分)

根脚绽立。高点虽繁密。可以维持收功。寒凉药不宜太重

犀角 连翘 牛蒡 炒楂 紫草 丹皮 天虫 桔梗

点粒繁琐。地界不清。六腑气宣。急进双解法。使大便稍通。是时邪毒火兼重。则痘毒外透再商。庞(二朝) 神倦腹痛

犀角 连翘 牛蒡 酒大黄 紫草 青皮 桃仁 炒楂 木通 生石膏 荆芥 笋尖

顶焦黑滞。肝肺毒重。不能起胀。焉得化毒。九朝难过。程成片不立。今喘咳交加

羚羊角 元参 连翘 天虫 土贝 紫草 炒楂 丹皮 银花地丁汤代水

色泽不润。重险何疑。尚宜清解。其点形繁密。今痧未全退。钱(三朝) 虽未发齐

犀角 生石膏 炒楂 紫草 连翘 牛蒡 赤芍 桔梗 木通

布痘繁稠。可冀有成。用药不宜寒凉。五日后受得补托。程(三朝) 身小气弱

连翘 牛蒡 炒楂 红花 天虫 川芎 归身 桔梗 炒干荷叶

毛身小气弱。浆发惊窜属虚

人参 炒归身 炙草 广皮 炒白芍 炒黄米

时疠未彻。目今六日前。不肯起绽高立。兼之繁红壳薄。乃时火毒火交炽。而元气素亏体质。宜先清解活血提顶。希冀磊磊分成地界再究。童(四朝) 痘形粘着肌肉

犀角 羚羊 元参 丹皮 炒楂 秦皮 紫草茸 银花

更体质素虚。温邪郁滞气血。乃风温入肺未解。诊其点粒粘着不爽。郑痘发犹热身热咳嗽

恐无好音。若一进沉降。活血以疏动之。冀其形色充长。议开肺气以宣之

连翘 桔梗 红花 牛蒡 甘草 炒楂 郁金 丹皮 鸡冠血

痘形颇长。蓬松盘 。气血用事。况正欲纳谷。所嫌色不光润。今明时气将解。更防大伤胃口。有干塌无浆之虑。又昨进轻扬提顶活血。苦寒不但冰伏毒瓦斯。古人于重症更加详慎者为此

川芎 当归 天虫 桔梗 甘草 角刺 紫草茸 丹皮 炒楂

形色略润。究不肥绽。焉得起胀成浆。议进十宣散法。又(六朝) 进和气血法

人参 川芎 归身 广皮 紫草茸 天虫红花 白芷 甘草 桔梗

难许全功。勉议进鸡鸣散二分。张(四朝) 船小重载

色滞形痿。毒犹在内。上冲心肺。是痘虽发出。痰多呛逆如嘶。进凉血透毒法。故有喘咳不宁之象。陆(五朝) 点虽不密

羚羊 桔梗 甘草 紫草 丹皮 川贝 连翘 元参 射干 天虫 西牛黄(一分)

朱(四朝)

炒黄米 炒山楂 红花 笋尖

元气最薄。汤药大过。须虑呕泄。方得平安。宜少少与药。胃腑未纳谷味。扶过八九风波。又(五朝) 身小痘多

川芎 炒当归 桔梗 甘草 黄米 鸡冠血

仍宜内托。又(六朝) 薄嫩无浆

黄防风 归身 川芎 紫草茸 丹皮 天虫 桔梗 甘草 鸡冠血

仅似初齐。必干焦退缩。今五朝形象。恐难延多日。余痘干枯不润。昨进清毒活血。续发点子盈千。当此质薄神弱。八九波涛汹涌。然必在旬日以外。痘以十二日为常数。即或望其堆沙发臭。目下总以解毒清凉。仲仁谓毒重壅闭气血。已经壅遏未发三日矣。宋(五朝) 颧颊形似红沙

恐难人力稳全

犀角 羚羊角 川连 炒楂 土贝母 紫草茸 元参 鲜生地 连翘 丹皮 牛蒡子 猪尾血

原属纯正。防八九痒塌。所嫌色滞干枯。凉药兼以活血。是为平准方法。看守勿懈为上。吴(五朝半) 痘子分颗

羚羊角 丹皮 连翘 炒楂 紫草茸 黄连 元参 天虫 生地 鸡冠血

体质是虚。地中六气。咸从火化。疠固客气。相混气血。若非清解。何以透达。清凉解毒。佐以提顶。孙肌柔白嫩。今视色油红。按形松 怯。虑进锐退速。体症未为合局。在五六日之法。然险症变迁不一。未可以经常定论。再视面部肌肉先肿。痘形未具起胀之象。但布痘必由时疠感触

和入鸡冠血数滴。羚羊角 连翘 丹皮 天虫 生甘草 紫草茸 川连 炒楂 桔梗银花汤煎

色紫滞。藉身大气旺。乃火毒重险症。扶持十四险关。冀其发臭堆沙。庶几可以图幸。汪(五朝) 痘形繁琐成片

犀角 羚羊角 桔梗 炒楂 连翘 天虫 紫草茸 丹皮 石膏 银花 地丁 牛蒡猪尾血 冰片

扶持堆沙。可望向安。急清解活血。犹幸八龄体坚。莫令痰阻废食。又(六朝) 虽血热毒重。照前方去石膏地丁天虫牛蒡加川连元参土贝

内应乎肺。宜忌荤腥。轻清理肺。慎勿过剂。查痘子成浆。与热气相蒸。发出罩痘疹。湿气蕴于皮毛。淡渗消其湿热。验其体质最薄

苡仁 茯苓 连翘 地骨皮 通草 桑叶 白沙参 甘草

亦归于络。读古人书。辛香温煦。顾痘发由络。乃治毒陷大法。其毒不化而转陷。当世略晓攻补而已

人参 肉桂 炙草 丁香 浓朴 诃子皮广皮 木香 前胡 茯苓

但以汤药。头仰胸突。拥痰身热。肺热未清。不可骤补。徐未纳谷食。所以滑泄不止。大虚少毒之议。翁仲仁有泄泻安宁。姑以和中清咽再商

冲鸡冠血。桔梗 甘草 炒归 川芎 广皮 炒楂炒黄米汤煎

气弱难任。防护宜慎。可以有成。虽清浆三四。八九日不致损破。又(七朝) 身小痘密

人参 黄 炙草 紫茸 天虫 广皮 川芎 归身 浓朴 炒楂 加炒冬米

浆汁未灌。气血交亏。八九日期。缘身小痘多。不能运毒化浆。最有痒塌之虑。庶几可望有成。扶过十二朝无变。进参归鹿茸汤法。孙(七朝) 色娇皮薄

人参 归身 鹿茸 生黄 炙草 广皮 浓朴 煨木香

又(八朝) 照前方加肉果炒冬米

不能充灌。再进补托。冀其堆沙。或可回春。又浆清四五。恐有内陷之虑。因元气馁弱不振。不能 炼毒瓦斯成浆

人参 黄 广皮 炙草 木香 鹿茸 归身 肉果 坎 官桂

中凝血迹。此虚中有毒。兼之呛逆带呕。非纯补纯清之症。食入便有不化之形。又(十三朝) 靥痂甚薄

炒川贝 炒银花 茯苓 苡仁 甘草 地骨皮

一线机耳。浆色白滞不荣。谓之气衰毒陷。所冀堆沙加食。杨(八朝) 阔塌瘪陷

人参 黄 川芎 归身 木香 炙草 广皮 桂心

四肢圆绽。必实脾利水为法。但气弱恐其不肯收痂。又(十一朝) 浆满堆沙

人参 冬术 炙草 茯苓 新会皮 白芍

便溏滑腻。少佐固肠。尚贻变症。中脂垢自下。当脾胃药中。以久延不已。都是向安之象。皆寒凉伤里肠。又(十三朝) 已经堆沙加食

人参 熟术 诃子 广皮 肉果 白芍 木香 炙草 茯苓

脾弱宜补。气行滞通。但痘后虚体。要之胃滞当消。古称痞满属气。纯消犹恐变症。又(十六朝) 纳食不化腹膨便粪白色

人参 焦术 炒楂 木香 焦麦芽 广皮 茯苓 泽泻

毒欲内陷。已经切牙。滑泻呕恶。内症诸款。皆属深畏。必气元旺。冀其托出。救里托毒。痘子毒瓦斯。议以陈氏木香散。十二十四.总属险关。鲍(九朝) 浆不外达

人参 木香 丁香 官桂 炒归身 浓朴 广皮 肉果 诃子皮

仍进谷。头摇微呕。肝风离体。乘上逆攻。气敛痘痂。方有佳音。孙面肿目泛。倘得微热缓。宜进凉解清毒。夫相火寄于肝胆。此乃变惊欲厥之象

羚羊角 川连 钩藤 石菖蒲 黑山栀 胆星 天麻 连翘

疳蚀亦缓。又肝风热定。但不可犯胃。仍宜清热解毒

羚羊角 连翘 胆星 丹皮 炒银花 金石斛 茯苓

恐有余毒。宜进清凉。佐以分利。然痂落太早。今泻止溺短。诸(十三朝) 痘已收靥

生苡仁 百合 茯苓 川斛 白沙参 炒麦冬

某已经回痂。恐气血壅滞。不宜再进补剂。致有余毒变幻。宗翁仲仁清凉以助结痂之法

黄芩 银花 川贝 甘草 地骨皮 桔梗 连翘 苡仁

切牙发呛。上冲心肺。毒瓦斯未尽。补清皆在难进。扶过十八日后。胡(十五朝) 虽然堆沙靥痂

若发疳蚀。恐难全愈。痈毒尚可疗治

炒麦冬 白沙参 苡仁 川贝 炒银花 地骨皮

忽然干涸。即是倒靥。切牙寒战。元气大亏。非峻补难挽。沈(十三朝) 浆未充满

人参 鹿茸 炒当归 桂心 桂圆 煨木香

臂腿肿痛。程回痂太早。议活血解毒。余毒流走四肢

连翘 小生地 当归 赤芍 刺蒺藜 丹皮 夏枯草 银花 酒半小杯

小便少。大便溏。不得爽。便是棘手。倘再加喘急。都是余毒内闭。吴(十四朝) 呛咳呕逆腹膨

可望挽回。必得疡毒外发

桑白皮 大腹皮 绿豆皮 茯苓皮 飞滑石 生甘草梢

查痂后发痧。系肺热未清。宜辛凉佐以解余毒

连翘 杏仁 桑皮 地骨皮 黄芩 木通 银花 牛蒡 夏枯草

溏泻未罢。毒瓦斯未化。但勉进稀粥。已有疳蚀之患。理进清解余毒。吴(十四朝) 薄浆回痂

胃未旺相。脾气积弱。议以渗利分消。仿古痘毒当利小便意

桑皮 地骨皮 连翘 茯苓 川贝 苡仁 银花

某痘未退痂痧火内逼为喘

川连 犀角 连翘 银花 元参 大贝 丹皮 地骨皮

又痧火未清

川连 黄芩 山栀 连翘 银花 杏仁 甘草

沈薄浆回痂。毒瓦斯未尽。只宜清肺解毒

炒川贝 茯苓 苡仁 车前 炒泽泻 炒银花

痂落如麸。肌色 白。未可骤补。但痘后余毒。恐日久愈虚。虽属气血交虚。疳毒宜速调治。致有慢惊之虑。议进和脾胃利湿方法。徐(十六朝) 疳毒已发咳呛未止

苡仁 川斛 茯苓 百合 广皮 炒泽泻

不嗜食物。昼则稍安。暮夜烦躁。磨耐多日。肝风内炽。此肺热未肃。体气阳亢阴亏。突起惊厥可虑。沈(二十一朝) 痰呛失音

地骨皮 甘草 生地炭 绿豆皮 炒丹皮 炒川贝 川斛

脾胃不和。肝风内动。肢浮肉肿。以缓肝风。治宜培土制木。冀免惊疳之患。李(二十朝) 纳食呕吐

人参 茯苓 炒芍 生谷芽 藿香 广皮 半夏曲

神气昏昧。羞明目窜。肝阴乏绝。恐难再振。元为浆泄而乏。变幻慢惊欲脱。此皆稚年阳亢阴亏。冯(二十八朝) 痂靥粘连

人参 茯神 枣仁 归身 炙草 炒杞子生白芍

夜甚剧。阴涸为躁。自从阴分设法。益虚和阳为治。又(三十七朝) 阳极则烦

人参 熟地 芡实 茯苓 建莲 远志 炒山药 五味

胎毒未发。杨点来不爽。此时气传染。顶有水痕微焦。乃水赤之类痘耳

连翘 牛蒡 丹皮 赤芍 飞滑石 木通 山栀 甘草

口鼻触入。目泛失明。左肢不举。两足皆痿。小便淋滴。大便渐塞。乃厥阴肝热。少腹突起肿满。询知痘见六日。疝瘕失其疏泄。邵痘中复感温邪。由中道以布及络脉。陡然头摇烦躁而得

内风旋转。腑阳不通。皆风火变动。其能食消运。经言暴肿暴胀。至于迅速病来。热化自可杀谷。难图腑络壅结。仲景于厥阴条例。考古辛散酸泄甘缓三法。有下之利不止者死之大戒

愚见若此。再与高明商酌良治。议进咸苦以通在下结热

川楝子 小茴 芦荟 山栀 橘红 龙胆草方诸水七匙

虽甚密。虽稀疏。和平之中。而不师法。不论何人。不问虚实。大剂灌死。枉死载道。全不知惨。此等恶医。不啻廿数。随宜施治。先生治痘。夙称神奇。观其案中。寒热攻补。用紫雪丹。气滞血凝。元气不支。阳虚毒陷。气血极虚。浆水不行。声音清响。调理得宜。变幻恒少。变幻恒多。表里相参。审症的确。方无贻误。不可胜数。深可怜悯。迩年以来。盛行于世。俟周岁后。引而发之。百不失一。虽各有所偏。不胶于一见。如毒火深伏。气血壅遏者。毒重火伏者。用辛香温煦。而浆清塌痒。当峻补气血。血虚气滞者。如痘点既起。或不慎风寒。而营卫凝涩。或纵恣饮食。而气机呆钝。若神宁安静。虽自昔名医。亦莫能挽救。小儿夭枉者。凡有小儿者。(陆履安)。徐评诸案切近。又能沉着变化。每当出痘之年。自古治痘名家。各有精确卓识。实所以相济也。藉芳香以搜逐。肝肺毒火不宣。而见灰白湿烂。用参归鹿茸汤。及坎 汤之类。以致身热不食。腹膨呕恶泄泻。不究治其病因。但执清寒腻补。常有凶危之变。亦有痘形虽重。饮食二便如常。亦可转危为安。然后设法处治。幸有种痘一法。实可挽回造化。备前人之所未备。去其疵而取其纯。我郡有如此名家。偏拾庸妄人唾余。以补前人之未备。医者贵统汇群书。安可执偏隅管见。以应无穷之变哉。泄泻呕恶等症者。全无实症相兼者。又有气虚血热者。补气之中兼凉血。补血之中佐辛香。因人见症而施治。可谓善法古者矣。然内症尤为紧要。形嫩而色晦滞者。皆有豺野狼之心也。气血有焦燔之势者。如陈文仲之法为要。过清则有冰伏之虑。偏热则有液涸之虞。至于逆症条款已现。即可选用种痘之苗。此诚补痘科之未备。正痘有先贤诸成法。避险有种痘之良方。痘症于是乎大全矣。用攻法须分部位经络。用补法当辨寒热燥湿。大凡形老而色鲜明者。而为最上一乘之法也。此皆先生采择先贤之法。夫痘虽以形色辨其吉凶。气虚莫外乎保元及四君子。血虚不离于四物及补血汤。总以石膏大黄种种恶毒之药。用犀角羚羊紫草丹皮石膏鲜生地之类。以酒大黄石膏青皮桃仁荆芥犀角猪尾血之类主治

瘴气。苗者。不语。考是气。天气凉。尚可种。下苗后。天气热。天气寒。至七日。既种后。手足蜷。目上视。适寒温。防惊吓。痘之发也。痘必稀疏。此为顺症。苦内毒轻。不易灌浆。后易收功。若内毒重。毒难尽泄。痘必稠密。色不鲜泽。一路蹭蹬。难以收功。此为逆症。人皆易明。人莫能晓。夫天地间。只有六气。胜复至极。则为厉气。为瘟疫气。人若感之。则异乎是。两相感触。自古迄今。立论著方。名为救偏。若本不偏。而宗其法。则不偏者。反至偏矣。婴儿之命。其何以堪。相传至今。至稳至当。彼此相较。其理自明。以此相较。至于种法。落下之痂。谓之种苗。此苗之中。谓之时苗。此苗之中。名虽为种。尚要拣择。其色红润。灌浆浓浓。所结之痂。阴阳合德。俟痂落下。用纸包好。紧护其口。春月之苗。一月之内。冬月之苗。南方气温。若延日久。延至七月。近有种师。尤须详慎。凡种一儿。则痂已湿。粗如笔管。如痂太干。捏一小团。如枣核大。两头要圆。易于脱出。多留数刻。种痘之苗。切勿信之。将发热时。男左女右。状如痰核。待落痂后。项中无块。于发热时。总属不妨。不必服药。当节饮食。兹不重赘。其症之顺逆。若能至灌浆。则时邪渐退。若外感之气。亦染病患也。确定为何气。有先用寒泻。有先用温托。故所出稀疏。倘愚人不信。故放心可用。有时行之气。然种苗之内。此气血充足。上好之苗也。置清凉之处。其苗在北方。则气薄无力。恐种不出矣。恳求四五粒。于五六月中。因种苗已断。即选上好者。急将水倾去。用柳木杵研。两头要光圆。切不可太潮。其长短粗细。亦不可太出。早取出数刻。今各处种师。小儿颈项内。必发一小块。当以此辨之。又间有惊痘。有发一次者。有发两次者。及有无宿病。若调治之法。(郑望颐)。虑其遏闷不齐。虑其灌浆已后。不易收靥结痂。发热见点之后。然胎毒之轻重。气平则为和气。不平则有胜复。不拘老幼俱病。已出过痘之儿。不无偏执之弊。有喜于寒泻者。有喜于温托者。而后用温补者。不知费氏之书。其法简易灵验。假使一村之中。有百儿出天花。甚有竭力调治。则必责罚种师。人何笃信医生。与其委命于天。全在乎好苗夫。若不辨而用之。必取痘粒稀少。记明何日收得。收贮新瓷瓶内。勿触秽热之气。欲觅此等种苗。向彼明言其故。即可源源而种。议明彼此互借。则苗亦可不断。亦有胆大种师。不惟不索酬谢。反肯津贴银钱。权取时苗种之。皆时苗之过也。不知时苗之性。其苗性始和平。至于下手种法。用痘痂三四粒。其杵约长四寸。研十数转足矣。用弹熟新棉花。且见涕则缩小。蘸痂末糊于上。若被喷嚏打出。痘苗取出之后。不过痘痂一味。诡称痘痂之外。此系惑人谎语。故痘发必稀疏。此块不必医治。则块亦渐消矣。若用时苗种者。小儿忽然惊搐。待其自平即已。一由乎胎毒内伏。而外感之气重者。此为先重后轻症。而外感之气轻者。此为先轻后重症。今出痘所感之气。未尝不殚心瘁虑。因不明其气之源。每于发热见点时。幸古有种痘良法。轻者不过几十粒。未尝不延医服药。若能八九十收功。今若种百儿之痘。设或损伤四五个。而不相信种师耶。孰若以人功挽之。必要用种出之痘。若自出天花之痂。浓实光泽尖圆者。四五十日尚可种。夏月之苗四五日。春月之苗二十日。冬月之苗三十日。方能与种苗相等。两儿则用六七粒。放于干净茶杯中。加入清水一二滴。将棉团只用一头。太出则易于脱落。急将苗仍塞入鼻。以六个时辰为度。或八九日始发热。有片时即平复者。须预对痘家帮助。须察儿体之虚实。恐发痘毒疳蚀之患。更有道涂中秽浊气。未闻痘症盛行之时。从未有人申帮助白。故前贤于痘症一科。何不将自出与种出。人咸称为太平痘矣。而损伤几及一半者。不闻其归咎于医生。惟有委命于天而已。即取他儿之痘痂也。此时苗之不可用也。次递传种三四个儿。则苗亦可以不断矣。倾入清水四五茶匙。只要研如干浆糊状。其棉团不可太松软。松则苗气易往外泄。塞儿鼻中男左女右。发热三日而见点矣。有发一二个时辰者。免其忧虑以上诸论。此皆种师俱各明悉。俱宗费建中救偏琐言。乃救惯用热药之偏耳。种痘则种于无病之时。或平日于同道种师内。觅贫家壮实之儿种之。用小指尖在内三四搅。量儿鼻孔之大小为之。其苗气渐次传遍五脏。尚要加他药为引导者。此乃毒瓦斯结聚于此。皆时下种师之秘诀也。盖正痘因外感时邪而发。则当种与不当种自决矣。毫无天行时毒之气在内。相与一二位志诚老实者。总要宽紧浅深适中为妙。塞后勿放小儿用手拈出。此诚至稳至当之种法也。斯时切不可扰动叫唤之。此气独与未泄胎毒之小儿。此岂非避危就安之妙法乎。并不容其托足于此一村矣。先访有人家正在种痘之际。若夫辨儿之可种与不可种。若内毒轻而外感之气亦轻者。若内毒重而外感之气亦重者。往往有种出稠密棘手重痘者。塞不可太进太进则儿不适意。一由于外感时邪之气引导而出。实与传染他儿天行时痘之气无异。亦必要传种过四五儿俱各顺当者。概用大黄石膏黄连犀角羚羊茅根芦根等。而后用清火解毒者更有不审儿体之虚实寒热

<<临证指南医案>>•叶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