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呃逆

易治。弦急。难治。脉急。难治。大妙。皆可治。发呃者。脉虚数。加附子。或促或微。木乘土位。一名呃逆。不可不辨。服之立愈。脉浮而缓者。有数者不同。有胃虚寒者。有肾气虚损。阴火上冲者。或少加附子。有阳明内实。宜小陷胸汤。按之而不鼓者。有胃虚膈热者。宜桔皮竹茹汤。宜丁香柿蒂汤。宜六味地黄丸。有中气不足者。失下而发呃者。有渴而饮水太过。治水寒相搏发呃。有传经伤寒热症。气逆上冲而作声也。气不相续而发呃者。宜六一顺气汤下之。误用姜、桂等药料。脉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成水结胸而又发呃者。或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因气逆奔急上行作呃发声。宜补中益气汤加生姜、炒黄柏以降虚火

助起火邪。及竹沥之类治之。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黄连解毒汤、白虎汤

一论呃逆。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汤

陈皮(去白三分)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炙) 竹茹(一钱) 柿蒂(一钱) 丁香(五分)

水煎。温服。枣二枚。去丁香。上锉一剂。生姜五片。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

难治。胃中虚寒。收气不回者。一论吐利后大病后。呃逆至七八声相连

丁香柿蒂汤

人参(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二钱) 良姜(二钱) 丁香(二钱) 柿蒂(二钱)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服。生姜五片

用。一论呃逆而无脉者

人参复脉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麦门冬(去心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五味子(四分)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服。生姜五片

宜。发呃逆。连声不止者。一论人因饱食后得气

顺气消滞汤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丁香(三分) 柿蒂(二个) 黄连(姜炒二分) 神曲(炒二钱) 香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服。生姜五片

沉香八分。木香一钱。砂仁八分。加柿蒂二个。一论肾气虚损。虚火上冲而作呃逆者。(方见补益)根据本方作汤。(自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难治)六味地黄丸

脉虚微。五味子四分。一论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黄柏酒炒三钱。少加附子六分制。气不相接续而作呃逆者。(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二钱

而作呃逆者。用六一顺气汤。(方见伤寒)。一论伤寒阳明内实失下

水煎服。不拘多少。用蔓荆子炒。一论伤寒发热而作呃逆者

用。而饮水太过。一论伤寒发渴。成水结胸而发呃者

小陷胸汤

黄连(三钱) 半夏(姜炒二钱) 栝蒌实(三钱)

水煎服。上锉一剂。生姜三片

宜以。干呕咳逆。心下有水气。又治受寒喘嗽。一论伤寒表证未解

小青龙汤

桂枝(八分) 干姜(八分) 细辛(八分) 半夏(二钱) 芍药(二钱) 五味子(四分) 麻黄(八分)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服

潮热。竹茹四钱。橘皮二钱。一论伤寒阳症呃逆。小柴胡汤加生姜二片

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黄连解毒汤。(方见伤寒)。一论有传经伤寒。误用姜、桂等热药。(方见感冒)白虎汤

宜用。致伤胃气。乃三焦元气。与胃气惫矣。乃危急之兆也。一论因服攻病药。下陷而元气将离。或久病患而至于呃者。以致胃气共丹田之气疲敝

大补元汤

嫩黄 (蜜水炒一钱半) 参(去芦一钱五分) 白术(炒二钱) 怀山药(一钱) 广陈皮(七分) 石斛(七分) 白豆蔻(研六分) 沉香(二分) 广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水煎。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粳米一撮。不拘时温服

立止。一方。酒调服。焙为末。一论一切呃逆。每服用柿蒂七个。用柿蒂烧存性为末

用黄酒调下

一 法。以酒煎。急令患人 之。治呃逆服药无效者。用硫黄、乳香各等分为末

一方。即止。酒一盏。煎七分。用雄黄二钱。急令患人 其热气

一灸呃逆法(见灸法)

水煎服。每服五钱。一治哕逆欲死者。其肺脉弱者不治。用半夏、生姜各一两

温服。蜜一匙。一治咳逆。共煎令熟。用姜汁半合。如此三服瘥。连咳四五十声者

<<寿世保元>>•龚廷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