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用药治法

初起一二三日内。即服飞腾神骏膏。一凡痈疽等项大疮毒。此药治疮初起至将溃之际

勿服。或灸。即消。立效。俱可服。肿立消。服后汗出。其效如神。疮未及灸。不得妄破。用替针丸。频点疮头。泻下脓血。其疮溃烂。以护膈膜。不计其数。再看溃烂。流脓不止。脾胃亏损。肌肉不生。疮不敛口。久服自愈。可以绝根。庶几再生。皆预服之。以上治法。如疮已溃烂。如无神骏膏。间服蜡矾丸。此气血衰惫。外贴神异膏。兼进八仙糕。恶毒尽皆发散。七日外不可灸。用芙蓉膏敷之。将溃未溃之时。自然皮破出脓。疮自初起至此。用猪蹄汤洗净。以三神膏搽之。以托疮毒出外。用猪蹄汤洗净。将生肌散搽上。若平日无疮时。未有不奏效者。初起即服槐花酒。疮初出至七日内。初起即以葱蜜膏。或以金蟾膏贴之。敷至六七日作脓。脓将出未出之际。内服千金内托散。内服十全大补汤。患处即用灸法灸之。至四五日肿痛未消。二药相兼服之勿间。尤为防患于未然也。俱要根据次第而行。或千金消毒散二三剂。好后再服加减八味丸。即服真人活命饮一二剂。皆予百发百中之良法也

一论飞龙夺命丹。(方见后诸疮)。乃外科恶毒第一方也

此专门之方。其效捷如奔马。一论痈疽、发背。瘰 、鼠 、气 等症

飞腾神骏膏

麻黄(二斤去节取一斤净) 杏仁(四两热水泡去皮尖用砂钵捣烂又入水同捣澄去浊渣用清汁)防风(去芦四两) 地骨皮(去骨净四两) 甘草(四两) 木鳖子(去壳十四个) 头发(一把温水洗净) 灯草(大一把) 黑铅(一块)

上熬膏。煎至干。临卧服。药渣滤起。其味香甜。瓷罐收贮。五年不坏。徐徐去被。以此补之。以复元气。好酒调服。随人酒量。以醉为度。汗出立愈。至溃破时。法不用柴烧。大铁锅一口。煮至五六分。看药水浓时。好热酒调膏。不可被风吹。用白炭五十斤。将前药入锅内。注清水二三桶。药水另放缸注。再入水一二桶。又熬至五六分。遇病每服三钱。次早用猪蹄煨。此治疮毒欲起。又将前渣入锅内。药汁又注前汁内。如前法三次去渣。以汗后恐致虚人。前后皆可服神效。浓被盖出大汗为度。将前二次汁并作一锅。去黑铅头发灯草三味不用

已结未结。赤热肿痛。即用灸法。安在头上。取大蒜去皮。即是结疽头处。横切三文钱浓。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后其纸先干处。用大艾炷于蒜上灸之。一论凡人初觉患痈疽发背

痛者灸至不痛。方发一二日者。不痛灸至痛方住。三次换一蒜片复灸。最要早觉早灸为上

六七愈。十灸十愈。三四日者。聚艾烧之亦可。五六日者三四愈。作饼子铺疮头上。若背上初发赤肿。过七日则不可灸矣。内有一粒黄如粟米者。若有十数头一处生者用大蒜捣成膏

次日去痂。脓自溃矣。如前法灸之。即用独蒜切片

一论凡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初起

葱蜜膏

即消。贴患处。倾石钵内。共捣成饼。日换三四次。生葱、猪胆汁一个

金蟾膏治症同前

即愈。去肚肠。不过一夜。加麝香一分。同捣烂如泥。生白矾末五钱。取活虾蟆一个。四围留顶出气

但 痛者。不问已成未成。一论发背及一切肿毒

槐花酒

炒黄。去渣。热服。神效。煎十余沸。其毒即消。槐花四五两。乘热入酒二杯

医所不识。初起壮盛人。一论痈疽发背。及一切无名肿毒疼痛。宜用黑白牵牛各一两

捶碎。即愈。煎八分。露一宿。好酒一碗。次日温服。大便下脓血

并治。丹瘤瘰 。疔肿鱼口。五发痈疽。便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安。皮肤壮热。大便闭结。妊娠勿服。初觉一二日。小便赤涩等症。一论初起一切恶疮肿痛

千金消毒散

连翘(二钱) 黄芩(一钱) 当归尾(一钱) 金银花(一钱五分) 皂角刺(一钱) 赤芍(一钱) 天花粉(一钱) 牡蛎(一钱) 防风 大黄 芒硝 麻黄(各一钱)

上锉一剂。酒水各半煎服

初起即消。已肿即溃。疮溃后勿服。血从大便中出。一论肠痈便毒疔痈疽

加减真人活命饮又名千金内消散

当归尾(酒洗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白芷(一钱) 木鳖子(去壳一钱)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 金银花(三两) 乳香 僵蚕 天花粉 皂角刺 大黄(各一钱) 栝蒌仁(去壳二钱)

没药(五分) 甘草节(五分)

上锉一剂。水酒煎服

不可忍者。顿时即止。肿痛如锥刺。一论痈疽发背

芙蓉膏

芙蓉叶 黄荆子(各等分为末)

留顶。上二味。如烟起。或将溃之际。入石臼内捣极烂。用鸡子清调敷患处。此方用在未溃之先

一治痈疽发背已溃烂者

三神膏

蓖麻子仁(一合) 陈醋(一大碗) 盐(一撮)

其皮即皱。其肉即生。上三味置锅中。用槐条搅成膏。或米泔水洗净。先将猪蹄汤洗净。用鸡翎续续扫上

发背痈疽。驱解诸毒。自然内消。痛不可忍者。一论诸疮恶毒。此药能卫护内膜

加味蜡矾丸

黄蜡(一两) 枯白矾(一两)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雄黄(二钱)

上为细末。朱砂为衣。如梧子大。服五十丸。视疮上下。蜜水送下。用蜡熔化为丸

宜服之。风毒壅结。流行气血。排脓止痛。一论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凝滞。此药发散外邪。生肌长肉之剂。当用于五六日间。已溃未溃而作痛者

加味千金内托散

黄 (盐水炒) 人参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白芷 防风 川朴(姜炒) 桔梗官桂 栝蒌仁(去壳) 金银花 甘草节

上锉。水煎。去渣。温服。痛甚。每服一两。入好酒半盏。此药之功也。未成者自散。不问症候猛恶。已成者即溃矣。加乳香、没药。日进二三服之后。疮口有黑血出者及有汗出

倍当归、芍药

和脾胃。托毒外出。实为切要。不载时令。遂以为安。漫不知省。凡脓血出多。但不分经络。一论痈疽溃后。须当大补血气。或见肿平痛宽。愈后虚症复见。无补接调养之功。医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因而转为他病而危剧者多矣。阴阳两虚此药有起死回生之功

收功万全汤

黄 (蜜水炒二钱五分)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当归身(一钱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七分) 怀熟地黄(一钱) 官桂(三分) 白芷(三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防风(五分)

上锉。水煎。温服。如作渴。如烦躁。生姜一片。加麦门冬、五味子。加生地黄、麦门冬

如有痰。如泄泻。加泽泻。胸膈不宽。加姜制半夏。加浓朴姜炒。如小便不利。如怔忡不寐。加远志、酸枣仁炒。加浓朴姜炒、楂肉

宜之。不合口。气血虚弱。不长肌肉。毒瓦斯已尽。脓清欲作余症。上方治痈疽发背诸疮毒溃脓后

不思饮食。或呕吐泄泻。四肢沉困无力。一论患痈疽发背。出脓后脾胃亏损

八仙糕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干山药 芡实(去壳) 莲肉(去心) 不油白术(去芦米泔浸过一宿切片微炒各四两) 白糖霜(一斤) 白粳米(二升水淘净磨极细末)

蒸熟。搓揉极匀。筛放笼内。入锅再焙干。竹刀划成小片。上将药末米粉糖霜和一处

任意食之可也

敛疮止痛生肌散

宫粉(火 黄色) 黄柏(各一钱) 黄连 乳香 没药 孩儿茶(各五分)

上为末。掺疮上。并治下疳黄水热泡等疮

便要此汤荡洗。一论痈疽发背溃烂

猪蹄汤

加黄芩。当归 赤芍 白芷 羌活 露蜂房 生甘草(各五钱) 一方

上细锉。如疮大。加料用之。看疮大小用药。只用白水三升煮软。先将 猪前蹄两只一斤

贴膏药。仍避风。投于汁中。温温徐徐。薄揩疮上。死肉恶血。随洗而下。将汁分两次。并下面渣肉。拨去上面油花。每次用药一两。以故纸蘸药汤。忌人口气吹之。洗净以布帛拭干。洗疮切不以手触者。再用文武火煎十数沸去渣

去死肉。有脓无头。用此点头。此药能退肿毒。自然皮破出脓。一论一切恶疮痈疽发背等症

替针丸

人言(为末入锅内上盖明矾烧不响为度一钱) 砂(五分) 巴豆(十粒) 乳香(三分)没药(三分) 白雄丁香(七分)

神效。如豆大。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频点疮头上。用时以温水磨化

替针散

再刷上。二味磨水。如药水干。不一时即穿。以鸡翎刷疮上。用木鳖子、川乌。留口大一处出脓

神效。其破口处。不许见风。俱用此敷贴。如肿毒未溃。不拘已溃未溃。以神异膏贴之。每日换两三次。通敷自消如已溃。将此敷周遭肿 处。一论治痈疽发背发项发脑等大毒

二合消毒散

文蛤(捶碎炒黑色为末三两六钱) 轻粉(研三钱) 黄柏(去皮密炙为末二两) 寒水石(为末一两)

上末。调合。但干。亦可。如夏月。合为一处。蜂蜜一半。不稀不稠。即以水扫之。用新凉水一半。如疮毒尚未开。将肿处遍敷之。用棉纸覆于上。朝夕更换二次。或午时再换一次

若已破。正有脓。不必留口。用此立效。不可太早。又不生肌肉。但此方用之。将此药敷于周遭 肿处。破口处用神异膏满贴之。亦一日三换一论痈疽发背溃烂

合口收功散

血竭(一钱) 乳香 没药 轻粉 龙骨(各一钱五分) 赤石脂(二钱) 朱砂 海螵蛸(各五分)

即生肌肉。上共为细末。散在疮口上

神效。皆可用之。诸毒甚者。不长肌肉。不合口者。中毒换一次。诸疮溃脓后。每日换二三次。其药力方能胜毒。一论痈疽发背诸疮毒。不拘已成已溃未溃者

神异膏

归尾(五钱) 川芎(五钱) 赤芍(二钱) 生地黄(四钱) 防风 羌活 白芷 玄参 黄(各五钱) 官桂(三钱) 桃仁(四十九个) 杏仁(四十九个) 木鳖子(十四个) 何首乌(三钱)牛蒡子(五钱) 穿山甲(四钱) 蜂房(三钱) 蛇蜕(二钱) 大黄(二钱) 黄柏(二钱)乱发(男者一团如鸡子大) 槐柳皮(四十九节每长一寸)

摊用。再熬油。次冷定。去火性。绢滤去渣。滴水成珠。血竭三钱。水浸二三日。将药入锅内浸。柳条搅不住手。成膏软硬得所。真降香末三钱。下麝香末二钱。上用麻油三斤四两。陆续下黄丹十四两。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以穿山甲浮起黑为度。以桑柴文武火煎油黑色。再下乳香、没药各三钱

及将痊。降心火。口干渴甚。舌或生黄。小便频数。饮食不多。肌肤渐削。诸症顿止。及未患先渴。此肾水枯竭。或白浊阳痿。水火不能既济。故心烦躁作渴。或腿肿脚先瘦。服此以生肾水。一论痈疽疮疡痊后。及治口舌生疮不绝。不能上润以致心火上炎

加减八味丸

怀生地黄(半斤好酒拌砂锅内蒸半日捣膏) 山药(一两) 石枣(净肉四两酒蒸捣膏)桂心(去皮) 泽泻(切片蒸焙干)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各五钱) 辽五味子(二两五钱)

空心。上为末。入枣膏。盐汤送下。加炼蜜少许。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不生痈疽诸毒。不患消渴等症。一凡人晚年久服加减八味丸

虽云有热。愈后发渴。一患痈疽之人。皆因痛而得之。及先渴而后痈疽。非八味丸不能治

预服此丸。则永止渴。气血壮盛。疽亦不作。一人病痈疽。疽安而渴者。服此则渴止。疽安而未渴者。服此不惟渴止。或未疽而先发渴。治之惟八味丸最效。多有愈后发渴而不救者

补剂房劳。故有此症。以绝其源。尤有益也。不能制心火。因饮酒食炙爆。凡若此类过多。致令肾水枯竭。后必有疽发也。宜先服八味丸。及痈疽后服此。一人平日口干作渴

出脓溃烂。日久不愈。饮食少思。身体倦怠。口舌干燥。或寒热往来。一论痈疽发背诸疮

少睡。去柴胡。惊悸少睡。肉桂五分。加白薇一钱。如脓多或清。以补中益气汤。加酸枣仁疮肉生迟。倍加参、 、归、术。加苍术、麦门冬、神曲、五味、黄柏

补气血。进饮食。实为切要。不载时令。治痈疽溃后。凡脓血出多。但不分经络。或见肿平痛宽。愈后虚症复见。因而转为他病。而危剧者多矣。触类而长之可也。无补接调养之功。一加味十全大补汤。遂以为安漫不知省。阴阳两虚此药有起死回生之功

<<寿世保元>>•龚廷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