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形盛气盛,形虚气虚),谓之可治;色泽以浮(明也),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盛气虚,气盛形虚);色夭(晦恶也)不泽(枯焦也),谓之难已
。 《素问?三部九候》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灵枢经》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盛也,急泻之
。 形气皆邪,调其虚实
。今人多犯此。 慎庵按:邪盛正虚,当泻其邪,以扶正气。经文下一急字,最有关系,读者须着眼,毋轻看过。治若轻缓,迁延时日,使病邪日炽,真元日削,病必不治
。夫形气者,形盛为有余,消瘦为不足。精神困弱,语言无力,懒语者急补之。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 东垣曰: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若精神困乏,是为病气不足。察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为不足,当泻当补,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
。东垣所云,亦必有虚寒之证脉可参。故审形气,又当以脉证合观,方得真实病情也。 慎庵按:东垣言虽如此,然予尝见伤寒热病,热甚者,则热伤气,亦必精神困倦,语言无力,问之不答,此大实有羸状也,然必有大实热之脉证呈见,方是实证
。 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肥白气不充),气胜形者寿(修长黑色有神)
。 肥人多中风,以形浓气虚,难以周流,而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 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
。 形涩而脉滑,形大脉小,形小脉大,形长脉短,形短脉长,形滑脉涩,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俱凶
) 。(能读耐。肥者能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美髯者,太阳多血。髯少血气弱不足则无髯。 美髯而长至胸,阳明血气盈
。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 行迟者,痹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或表强,或腰脚痛,或麻木风疾
。 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 《内经》云: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欠;阴阳相引,故曰无病,病亦即愈
。服药后欠渐止者生,进者死,不可与此同日语也。 慎庵按:此只可指初病轻浅者言,若久病虚脱,呼欠连绵不已者,最为危候
。 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热者,阴不足,虚火盛
。 诊时病患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
。 《经》云: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
。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 眼胞肿,十指头微肿者,必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