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状诗
。 《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素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 春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合也
相类诗
) 。 (见微濡
主病诗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 滑伯仁曰:细者,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为内外俱冷,痿弱洞泄,为忧劳过度,为伤湿,为积,为痛,在内及下
。 张路玉曰:胃虚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脉,但以兼浮兼沉,在寸在尺,分别而为裁决
分部诗
。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抉微
《经》云:少火生气。人非此火,无以道行三焦,熟腐五谷,未彻乎此者,乌可言医哉? 。 李士材曰:尝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不究其原,而以凉剂投之,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上呕下泄,是速之毙耳
。 《汇辨》云:大都浮而细者,属之阳分,则见自汗气急等症;沉而细者,属阴分,则见下血血痢等症
病忌
。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期将至。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残其气血也。 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
附论小脉
。前大后小,则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则胸满短气。 滑伯仁曰:小脉(非细如发也),浮沉取之,悉皆损小,在阳为气不足,在阴为血不足
。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为实热固结之象。 张路玉曰:即仲景来微去大之变辞,虚中挟实之旨。小弱见于人迎,卫气衰也;见于气口,肺胃弱也;寸小阳不足,尺小阴不足
。 总由正气不充,不能鼓搏热势于外,所以隐隐略见滑热于内也
。 慎庵按:小脉,即细脉之别称,亦犹大脉之与洪脉,同一体也,况其主病皆同,故但附见于此,乃一脉而异名,勿歧视之可也
审疑似
。 《诊宗三昧》云:小脉者,三部皆小,而指下显然,不似微脉之微弱依稀,细脉之微细如发,弱脉之软弱不前,短脉之首尾不及也
正误
。 《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旨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