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状诗
。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直下挺然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 。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相类诗
) 。(又见长脉。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弦脉端直如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主病诗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 滑伯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阴中伏阳,或经络间为寒所入,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或云:半表半里脉弦,主寒热往来,劳伤脉亦弦,主虚寒虚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疝、为饮、为劳倦(按:肝为罢极之本,肝脉弦,故主劳倦)
分部诗
。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 瘕察左关,关后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分部主病
) 。(右尺,足挛疝痛。左关弦,寒热瘕;右关弦,胃寒腹痛,弦细少食怠惰。尺浮弦急,下部为痛(左尺,少腹腰脚痛),沉弦细涩,阴症寒羁。 滑汪合曰:左寸弦,头痛盗汗,浮弦沉大心痛;右寸弦,头痛痰嗽
兼脉主病
。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单弦饮癖,双弦寒痼。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痛在少腹。若不食者,木来克土,病必难治。 李士材曰: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
。阳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阳,三阳走头,故头痛;阴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阴,三阴走腹,故腹痛。 饮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于心胸;饮停在下,不在胃,而悬留于腹胁,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
。浮弦风邪,弦细少气。 汪子良曰:弦为气敛,阴虚冷痹。土逢木抑,弦兼濡滑,胃虚痰饮,兼急疼痛。春病无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木实金虚,弦状多同。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热;右关虚弱邪轻,补剂方可施用。左浮弦涩,夏与秋逢,则为疟疾,按之即滑,热多寒少奚疑
抉微
。若曰不然,何弦属阳?而仲景列为五阴之数,至于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中,其意可见。木贼土金,而反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异,故不容于自默也。 丹溪云: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者,木为病也;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
。虚证误用寒凉,两尺脉必变弦。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 张路玉曰:凡病脉弦,皆阳中伏阴之象。但以弦多弦少,以证胃气之强弱;弦实弦虚,以证邪气之虚实。在伤寒表邪全盛之时,中有一部见弦,或兼迟兼涩,便是夹阴之候。客邪虽盛,急须温散,汗下猛剂,咸非所宜,即非时感冒,亦宜体此。以脉和缓为胃气,虚劳寸口脉多数大,尺弦细搏指者,是但弦无胃气也,不治。历诊诸病,属邪盛而见弦者,十常二三,属正虚而见弦者,十常六七,如腹痛、鼓胀、胃反、胸痹、 瘕、蓄血、中 、伤风、霍乱、滞下、中气郁结、寒热痞满等病,皆有弦脉,总由中气无权,土败木贼所致
。或曰弦寒敛束,气不舒畅,故主痛。 潘邓林曰:饮食入于胃,若阳运之力薄,则停留而成饮症,弦为阴脉,敛束急直,无抑扬鼓动之势,正阳运之不及也(《汇辨》谓:弦主痰,然以饮较痰尚未结聚,故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
两关俱弦,谓之双弦,若不 。 戴同父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内经》之旨
。 《脉鉴》云:两手脉弦为双,一手脉弦为单,单弦则胸腹痰饮为癖,双弦则阴寒痼积于内,或胁急疼痛,弦长为积
。 按:汪子良云双弦为饮,并出而细,似一双弦,又非两部之谓
蔡西山曰:阳搏阴为弦,阴搏阳为紧,阴阳相搏为动,虚寒相搏为革,阴阳分体为散,阴阳
正误
。 李时珍曰:《脉诀》谓弦象,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
《脉鉴》云:方谷又谓弦即数也,数即弦也,有弦之处,而无数之句,皆非弦脉,不合经旨,今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