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稽之于古,未足以尽其义也,予特揭出,告诸同志。 慎庵按:涩脉有内外气血之分别,寒热虚实之主治,今人第知浮涩有力为气滞,沉涩无力为血虚
。 仲景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此虚涩也)
) 。(此实涩也。 又曰: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也
) 。(是涩主气血之虚证也。 《正义》云:为气不充盈,为血少精枯
) 。(是涩主气血之实证也。 又云:为瘀血积痰,为痰热结伏
) 。(是皆涩脉之主外邪者也。 又为寒邪郁结,汗出不彻,为雾伤皮腠
) 。(是主内伤不足,中之有余也。 《金匮》云: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
) 。(是涩主内伤不足,阴阳精血之衰也。 左尺涩,男子为足软腰 ,女人为经枯血秘,孕妇为胎漏不安;右尺涩,为津液衰,大便秘结,为元阳虚
) 。(是涩之主内寒也。 《正义》云:为小腹寒疝,腹中有寒
) 。(是又主燥热也。 又曰:液竭燥渴,烦热无汗
。一有偏胜,则从偏胜处而为病矣。 慎庵按:人身所恃以生者,惟此气血耳。若气血相准,则经隧流通,而无一息之停,是无病之人也。盖血以气为运用,气以血为依归也,岂非相须为用乎?《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二者有相须相成之用,使血无气,不能流行经脉,而使条达;气无血,失其统运之机,而即迟滞不前
。 煦者,温养也;濡者,润养也。审之外营卫出入之机,一由阻碍其胃中升降之道使然。故不拘血虚、血瘀、气虚、气郁脉俱呈涩者,皆因气机之阻,经脉失其畅达,流行艰涩故也。病若在气虚,脉必浮涩而无力,实则浮涩而有力也;病在血虚,脉必沉涩而细弱,实则沉涩而有力也,脉则然矣。经血日得阳和以温养,得血以濡润,则阳气健运而隧滑,是血有滋长之能,阴主长养故也,岂非相成为用乎?故血虚则气失依归,营运之机濡滞而不流利;气虚则健运之力微弱,血失倡导之机,亦阻结而难前。十二经脉,皆禀气于胃,今因饮食不化,阻其升降之气,清浊混淆于中,故使膈满,时嗳酸臭,发热胪胀,恶食,舌苔燥黄,胃因不能游溢精气而上输,经脉皆失其禀受,使中外上下之气机,多违其运用,故脉窄碍而呈涩也
。当再汗以通其经气,则病自霍然。凡一切内外气血寒热虚实,致病而脉见涩者,非血滞于气,即气滞于血而使然也。 长沙二条,一因医者妄汗妄下,津液亏损,而成枯涩;一因发汗不透,扰动经气,玄府复闭,气郁而成实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