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鉴》云: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苔上中心渐渐黑者,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黑者,乃瘟疫传变,坏证将至也
。 盖舌色本赤,今见黑者,乃水来克火,水极似火,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刺、有膈瓣、有瓣底红、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犹轻,根黑最重,如全黑者,总神丹亦难疗也
。余谓黑而涩,凉膈;黑而滑,附子理中,亦死中求活之法。此虽死候,然有附子理中而愈者二人,不可便谓百无一生而弃之也。 《准绳》云:纯黑之舌,有火极似水者,凉膈散;有水来克火者,附子理中汤。或问火极而黑,何不用大承气汤?曰:病势已极,急攻必死,故反用凉膈,待阴稍生,阳稍缓,乃可攻也
。 舌黑而满刺者,死候也,不治
) 。(《正义》。 舌黑而中烂者,死候也,不治
。 舌根起黑苔者,此死候也,咽不结,可治,宜大承气汤
。 《舌鉴》云:凡瓣底黑者,不可用药,虽无恶候,脉亦暴绝,必死不治
。 刺底黑者,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凡见此舌,不必辨其何经何脉,虽无恶候,必舌黑烂而频欲啮,必烂至根而死,虽无恶候怪脉,切勿用药
。感冒发热,痞胀闷乱,一见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后,以小陷胸汤调理。 满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湿热人
。脉必微弱,证必畏寒,附子理中汤温之。 舌见中黑,边白而滑,表里俱虚寒也。夏月过食生冷,而见此舌,则大顺、冷香二汤选用
。 两感一二日间,便见中黑边白浓苔者,虽用大羌活汤,恐无济矣
。 《正义》云:五六日见之,大柴胡缓下之
。 黄苔久而变黑,实热亢极之候,又未经服药,肆意饮食,而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医遇此证,必掘开舌苔,视瓣底红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
。 舌边围黑,中有红晕者,乃邪热入于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凉膈合大承气汤下之
。合黄连解毒汤以解之,此名中焙舌。 舌苔中心黑浓而干,为热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脉散
。 慎庵按:此舌宜用甘露饮加人参、黄连为妥,或生料人参固本丸,加牛膝、元参、知母、地骨皮
。合附子理中主之。 舌中黑,无苔而燥,津液受伤,而虚火用事也,急宜生脉散
。 伤寒八九日,过汗,津枯血燥,舌无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满,神昏不得卧,草汤
。服后粪黄热退则生,粪黑热不止者死。 舌至干黑而短,厥阴而热极已深,或食填中脘,胀所致,用大剂大承气汤下之,可救十中一二
。夏月中,多有此舌,以人参白虎汤主之。虚人黄龙汤,或枳实理中加大黄,壮实者用备急丸,热下之。 舌黑有津,边红,证见谵语者,必表证时不曾服药,不戒饮食,冷物结滞于胃也
。 慎庵按:此等舌,有大虚之候,宜合脉症,审慎而施也
。津滑者生,干涩者死。 《正义》云: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阳明瘟也,以大承气急下之。未伤饮食,可治;脉沉微者,难治;若黑色浅淡,尚有表证,双解散加解毒汤
。 舌尖起黑苔者,此少阴瘟也,凉膈散、大柴胡选用;无下证者,竹叶石膏汤
。 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身痛恶寒,曾饮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
。 舌苔黑晕二重,而中心红者,阳明传厥阴,热入心胞也,大承气下之
。 舌黑晕二条,而中灰色,乃热传少阴,解毒东加大黄
。 舌无苔而中心淡黑,冷而滑者,少阴寒证也,四逆汤
。 凡见黑舌,须问曾食酸物,及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润而不燥,刮之即退为异耳。此等舌,惟虚证津润能染,若内有实热,舌即生苔而燥,又何能染及耶?若欲验视舌苔燥润,临诊必先禁饮汤水,饮后恐难辨耳
。故紫黑者,为血先死也。 产后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经》云:少阴气绝,则血不行
) 。(慎庵按:黑舌苔,须分燥润,及刮之坚松,以定虚实为要法。 凡舌起苔,须刮去,用薄荷汁、或韭汁拭之,再用生姜切平,擦之、拭之,即净而不复生吉;拭之不去,即去而复生者,必凶也
。不可峻攻,而大下之。 《正义》云:凡伤寒五六日以外,舌上无苔,即宜于杂病求之
。 视舌色虽有成见,亦必细察兼证,及脉之虚实,不尔,恐有毫厘千里之谬
。后之学人,慎之毋忽。世多习而不察,率投苦寒,遗人大殃。 慎庵按: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凉药,宜重用壮水之剂。虚寒者,苔黑而松,加桂附五味子,则焦黑刺肿,涣若冰释,此皆予所屡见,用前法屡效,亲信无疑,故敢附笔于此。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口多错语,舌虽焦黑干枯,肿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凉剂,惟以大剂生料六味地黄汤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