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
。 《灵枢?决气篇》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灵枢?营气篇》云:营气之道,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营无已,终而复始
。 《举要》云: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流通则水源活,脉通则气血行。 潘硕甫曰:人身之血,犹夫水也;血中之脉,犹夫流也
。仲景云:呼吸者,脉之头也。 隧道,即经脉也,言其在血中,精密隐隧,自成一道也。《灵枢》云:其行也以息往来,然非呼吸不能行,故曰气息应焉,而脉则指营气流行不息之道路耳
。脉也者,乃营气之精专者,行于经隧,而摄乎内外者也。然则脉与血气,分之为三者,正可合之为一也,谓营气即脉可也。 邹丹源曰:经络者,脉之道路;动见者,脉之征验,皆不可以尽脉。血与气异体,得脉而同化;卫与营各行,得脉而相应,故脉之中,阴阳统焉
。 刘河间曰:脉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形之道,所谓天和者也
) 。嗟乎!脉者其先天之神乎?(以上引证。 朱丹溪曰:神者脉之主,脉者血之府;气者神之御,脉者气之使
。《经》云:脉实血实。 慎庵按:经文合诸家之论而观,则人身之脉,由后天血气而为体,先天神气而为用,血气神者,相合而成形者也。脉必以血为体,得气方能营运,脉道乃成,是气血不可须臾离者,岂非气血相合而成形乎?华元化曰: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弱则脉微,气血平则脉缓。人身经络,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经有十二,络有十五,此即隧道也,《内经》谓之经隧,后人又名之曰经脉,此乃肌肉空松处,包藏营气,而为昼夜营运不息之道路,所以载脉者也,犹夫盛物之器,非脉之体也
。所谓神者,即胃气也。先哲云:脉贵有神,不可不审。《举要》云:资始于肾,资生于胃。《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气血又必由神之盛衰而为虚实,故曰以神为用。 合参而论,则脉以气血为体,既明而且当矣。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顾胃气岂不为脉所重乎?然其源又在肾,而不在胃,此意惟崔紫虚独得之。然其有形无质之虚体,易于散乱,易于阻滞,故必随其血气虚实寒热,邪之盛衰,而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浮或沉,或疾或缓之形,而无一定之体也。又尝论患血证人,大脱血后,脉必见芤,芤乃中空之草而类葱,故以喻空脉之体,去血过多,而隧道中无血以行,而脉亦见中空之候,脉之以气血为体,又一明证也。此二句言脉充实,岂非资生于胃乎?所以熟腐水谷,游溢精气,非脾胃之能也,全赖命门一点真阳,熏蒸鼓动,然后脾胃得以成其酝酿之功,岂非资始于肾乎?故肾为十二经脉之根,而为气血之先也,凡诊家所言有力无力,有根无根,有神无神者,无非皆指先天真气而言,非有他也
。 故丹溪有见于此,乃曰:脉者其先天之神乎。一言足以尽之矣,何用他求!若是则脉之生于先天之真阳,而成于后天之血气者也。有谓脉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殊不知《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脉之神其用者,皆元神主宰其机也,在气固为运用之机,若神去则机息,气又安能独尽其用哉?故曰:以神为用,轩岐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