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辨虎口纹十三形

(《全幼心鉴》)

。 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用助胃膏消饮食,分阴阳;若食消而病仍作,用香砂助胃膏,以补脾胃

。 第二、环珠形。其点差大,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用五味异功散,加山楂枳实,健脾消食;后用六君子,调中养气

) 。(以上风关。 第三、长珠形。先用大安丸,消其积滞;次以异功散,健其脾气。其点圆长,主脾伤饮食积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

。 第四、来蛇形。先用四味肥儿丸治疳,后用四君子补脾。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此疳邪内作

。 第五、去蛇形。是大头向气关,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气短喘急,不食困睡。凡用六君子汤,加枳实,健脾消积;次以七味白朮散,调补胃气

。 第六、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哽气出气,惊悸倦怠,四肢冷,小便赤,咳嗽呕涎。先用惺惺散,助胃气,祛外邪;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茯苓、当归,养心血,助胃气。若外邪既解,而惊悸指冷,脾气受伤也,宜七味白朮散补之;若闷乱气粗,喘促者难治,脾虚甚故也

。 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夹惊夹食,风痫痰盛。先以天麻防风丸,祛外邪;又用五味异功散,调补中气

。 又曰:纹弯向里为顺,向外为逆

。主风热,生痰发搐。 第八、枪形直上。先用抱龙丸,如未效,用牛黄清心丸;若传于脾肺,或过用风痰之药,而见诸证者,专调补脾胃

。 第九、鱼骨形。纹分歧支,主惊痰发热。先用抱龙丸,未应,属肝火实热,少用抑青丸以清土,制肝木

。 第十、水字形。先用大安丸,消导饮食;次以六君子汤,加钩藤,补中清肝。三脉并行,主惊风,食积,胸膈烦躁,或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而木克土也

。 若已服消食化痰等药而未愈,用四君子汤,加升、柴、钩藤,升补脾气,平降肝木

) 。 (以上气关

。 第十一、长针形。过命关一二米许,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困倦,痰盛搐搦。先用抱龙丸,祛风化痰;次用六君子东加钩藤,平肝实脾

。 第十二、透关射指形。命脉曲里,主惊风,痰热聚于胸膈,乃脾肺亏损,痰邪乘聚。先用牛黄清心丸,清脾肺,化痰涎;次用六君子汤,加桔梗、山药,补脾土,益肺金,可救

(以上命关) 。 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症。急用六君子汤,加木香、钩藤、官桂,温补脾土;未应,加附子以回阳气,多得生者

。 尝闻古人云:小儿为芽儿,如草木之芽,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最难投剂

。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当首察面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

。夫曲里弯外,则其纹已长,将透气关矣。 按:虎口纹,其始止见于风关,先见于左,为伤风寒;先见于右,为伤乳食。得惊夹之,则上出于气关矣,此虽予无本之言,然亦有所试也,乃《水镜》有云:指纹曲里风盛,弯外食积。其初起岂有之乎,将何以辨也?若夫色则以红淡为轻,深紫为重,亦有吐泻重困,而虎口无纹者,乃大虚也,不可以无纹,而易之也

<<四诊抉微>>•林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