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先生着)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医者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施误治耳。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物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学人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见此,此表症也。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症若是者,多因外感。 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痛身疼,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无表症,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症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欤。人伤以寒,则病为热,故凡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拘急无汗,而且得以暂者,必外感也
。 一、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症者。盖因初感寒邪,身热头痛,医不能辨,误认为火,辄用寒凉,以致邪不能散。或虽经解散,而药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经,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 一、凡内症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症相应,而其来也渐。盖阴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为喘急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然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 一、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一、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
。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一、凡内伤积热者,在 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
。 一、凡寒症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辨也
。凡表邪盛者,必无汗。 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而有汗者,邪从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去者,犹有余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用脉症而详察之
。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在表在里,有症可凭;脉紧脉数,有脉可辨。 一、凡温暑等症,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症也。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
。此汗症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 一、凡全非表症,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
。但属表邪,可散之而愈也。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无热,内外可分。 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若用轻扬散剂,则火必上升,而痛愈甚矣。察在何经,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谓也。 一、凡火盛于内,而为头痛者,必有内应之症。或在喉舌,或在耳目,别无身热恶寒,在表等候者,此热盛于上,病在里也
。 一、凡阴虚头痛者,举发无时,是因酒色过度,或遇劳苦,或逢情欲,其发则甚,此为里症,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
。 一、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症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诸治不效,余以桂附参熟之类而愈之,是头痛之有阳虚也
。 一、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辨而治之
。至于头重,尤属上虚。如丹溪云:无痰不作晕。凡病中眩晕,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殊非真确之论,但当兼形气,分久暂以察之。 一、凡眩晕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辨虚实。观《内经》曰: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义可知。《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此之谓也
。 一、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分寒热。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随散而愈,此表邪也。《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症相应,治宜以清以凉。若有定处,而别无表症,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症视之,但有寒热之异耳
。 一、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非真有坚燥痞满等症,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可见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色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
。 一、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
。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义可知也。 泻利不期,小水亦黄;酒矧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症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
。 一、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所以凡病不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误攻。使非真实,而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必因泄而愈亏
。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饮食变常者,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以因推也。 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之权变,可因以辨
。当辨而治之。 一、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症;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
。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而临症必当问者,为欲辨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曰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之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必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但用补之法,不宜造次。 一、凡今人病虚症者极多,非补不可。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则全在察胸腹之宽否如何,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大法也
。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若元气真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症。 一、凡势在危急,难容少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
。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其在《热论篇》则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凡病是症,其属气虚者什九,气闭者什一耳。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 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生死
。 一、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症
。 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症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而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饮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
。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 一、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
。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饮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 一、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饮汤水否,则曰不欲
。 一、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尝治垂危最重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参附之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
。 脉色者,血气之影也,形正则影正,形邪则影邪,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
。 故凡察病者,须先明脉色。然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和缓者,乃元气之来;强峻者,乃邪气之至。总之,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辨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内经》以脉大四倍以上为关,皆属真虚,此滑大之未必为阳也。第脉法之辨,以洪滑者,为实为阳;微弱者,为虚为阴,无待言也。陶节庵曰: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症。但脉色之道,非数言可尽,故得其要,则在乎阴阳虚实四者而已,四者无差,尽其善矣。形色之辨,以红黄者为实热,青黑为阴寒,而面赤戴阳者,为阴不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也
。医家之病,莫此为甚,不可忽也。 病值危险之际,但以此察元气之盛衰,邪正之进退,则死生关系,全在乎此,此理极微,谈非容易,姑道其要,以见凡欲诊病者,既得病因,又必须察脉色,辨声音,参合求之,则虚实阴阳,方有真据,否则得此失彼,以非为是
。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 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使不知气味之用,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识易知,而勿加之意也
。 一、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阴者怯,阳者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不可不察
。 一、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降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 一、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 一、气味之刚柔。而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劫
。 一、气味之勇怯。勇者直达病所,可赖出奇;怯者用以周全,藉其平安
。 一、气味之主气者。有能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为气之根。或阴中之阳者,能动血中之气;或阳中之阴者,能顾气中之精
。 一、气味有善恶。有素性之喜恶,有一时之喜恶。喜者相宜,取效尤易;恶者见忌,不必强投。善者赋性驯良,尽堪择用;恶者气味残狠,何必近之?一、气味有喜恶
。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 明哲二字,为见机自保也。夫医患不明,明则治病何难哉?而所患者,在人情耳
。其或有是非之场,争竞之所,幸灾乐祸,利害所居者,近之恐涉其害,是当见机之四也。有议论繁杂者,有亲识要功者,有内情不协者,有任性反复者,皆医中最忌,是当见机之六也。有病入膏肓,势必难疗,而怜其苦求,勉为举手,当此之际,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济急?倘出奇无功,徒骇人目,事后亦招浮议,是当见机之三也。有轻医重巫,可无可有,徒用医名,以尽人事,及尚有村鄙之夫,不以彼病为恳,反云为我作兴,吁,诚可哂也,此其相轻孰甚,是当见机之五也。凡此六者,皆当默识,而惟缙绅之间,尤当加意,盖恐其不以为功,而反以为罪,何从辨哉?此虽曰吾尽吾心,非不好生,然势不我由者,不得不见机进止,此明哲自治,所必不可少也。 人事之变,莫可名状,如我有独见,岂彼所知,使彼果知,当自为矣,何藉于我?而每有病临危剧,尚执浅见,从旁指示曰,某可用,某不可用,重之云太过,轻之言不及,倘一不而渠不知觉,忽惑人言,舍此慕彼,凡后至者,欲显己长,必谈前短,及其致败,反以嫁谗,是当见机之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