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状诗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分部诗
。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 滑伯仁曰:伏为阴阳潜伏,关膈闭塞之候,为积聚、为瘕疝、为食不消、为霍乱、为水气、为营卫气闭而厥逆
。 张三锡曰:痛极脉必伏,凡心腹胃脘暴痛皆然
。若六七日烦扰不宁,邪正交并而脉伏者,又伤寒战汗之兆,不可以伏为阴脉误投辛热。 张路玉曰:有邪伏幽深,而脉伏不出者,虽与短脉之象有别,而气血壅滞之义则一、凡气郁血结久痛,及留饮宿食,霍乱大吐大利,每多沉伏,皆经脉阻滞,营卫不通之故,所以妊妇恶阻,常有伏匿之脉,此又脉症之变耳
分诊
左尺伏,肾伏精虚,疝瘕寒痛;右尺伏,脐下冷痛, 。 滑伯仁曰: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舍,沉忧郁郁;右寸伏,寒痰冷积(《鉴》云:胸中气滞)
抉微
。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李时珍曰: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脉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又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
。乃《伪诀》云徐徐发汗。 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亦为其将自有汗也
。 而洁古欲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
。 《汇辨》云:伏脉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地,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垣也。诸症莫非气血结滞,惟右关右尺,责其无火,盖火性炎上;推筋至骨而形始见,积衰可知,更须以有力无力,细为分辨,则伏中之虚实了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