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黄胎舌

。如蓄血在上焦,犀死。 《舌鉴》云:黄苔者,里证也。初则微黄,次则深黄,有火,甚则干黄、焦黄也。若目白如金,身黄如橘,宜茵陈蒿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其证有大热大渴,便闭谵语,痞结自利,或因失汗发黄,或蓄血如狂,皆湿热太甚,小便不利所致。大抵舌黄,证虽重,若脉长者,中土有气也,下之则安;如脉弦下利,舌苔黄中有黑色者,皆危证也。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经,亦无此舌,直至阳明,腑实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当分轻重泻之

。 《正义》云:舌苔淡黄者,此表邪将罢而入里也,双解散主之;表未罢者,小柴胡汤合天水散;表已罢,大柴胡汤下之

。兼有表者,五苓合益元;表证已罢,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中心见黄苔者,此太阳阳明也,必作烦渴呕吐之证

。 舌见黄苔而滑者,此身已发黄,茵陈栀子汤、茵陈五苓散

。下后黄不退者死;身有黄者,茵陈大黄汤。 舌见黄苔而涩者,此必初白苔而变黄,正阳阳明也,大承气汤下之

。 舌上黄苔在尖者,此太阳阳明也。表未罢者,双解散;表已罢者,调胃承气汤。其根红者为太阳,其根白者为少阳,其根黑者死候也

。 舌上黄苔在根者,此邪传太阳也。身有黄者,茵陈大黄汤;身无黄者,凉膈散,加硝黄;其尖白者,桂枝大黄汤;小便涩者,五苓加六一及木通,姜汁服

。 又曰: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一凉膈二合服之;脉弦者,防风通圣散

。 舌黄而上有膈瓣,邪毒深矣,急下之。或发黄,或结胸,或痞气,或蓄血,俱有之,各随证下之

。 舌上黄苔,双垂夹见者,正阳阳明也,大承气汤

。 舌见黄苔而中有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汤。合解毒汤;无斑者,大承气汤主之;若见小黑点,是邪将入脏也,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止宜调胃承气汤,二三下之。 舌见黄苔而中有刺者,此死候也

。是又古人所未及言者,故补而录之。 慎庵曰:予阅历尝见有姜黄色舌苔,及淡松花色苔,皆津润而冷,是皆阳衰土败之征,必不可治

<<四诊抉微>>•林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