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涩(阴)

体状诗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漫而难。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相类诗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

。沉而柔细,曰弱。 浮而柔细,曰濡

主病诗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分部主病诗

。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滑伯仁。右寸涩,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秘,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 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胁满肋胀心疼;尺涩,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有孕,主胎漏

抉微

。 《汇辨》云:一脉涩也,有外邪相袭,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卫气散失,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肠胃燥竭,津液亦亡,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在诊者自为灵通耳

。 刘河间曰: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热甚耗液而成燥,则虽热而反涩也

。若重取至骨,有力且数,验有实证,当作实热,可也。 丹溪曰:涩脉为寒、为湿、为血虚、为污血、为气多,然亦有病热与实者。又伤寒脉涩为无汗,以阴邪在表盛启东曰:如有痛处,是气逆血滞,或痰挟瘀血;无痛症者,为血虚水竭。涩细而迟,又散因过服补剂,或因表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凝血,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亦见涩状

。 潘邓材曰:涩有血虚气滞之分,寒湿之涩,气分滞也

《金匮》云:男子脉浮弱而涩,则无子, 。平人无过脉涩,为贫窘之兆,尺中蹇涩,则艰于嗣。 张路玉曰:涩主阴血消亡,而身热无汗之病,又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皆脉涩,但兼浮数沉又云:妇人因胎病而脉涩者,然在二三月时有之,若四月胎血成形之后,必无虚涩之理

。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右尺见之,为虚残之候。 《汇辨》云: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

审疑似

。又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诊家正眼》曰: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

<<四诊抉微>>•林之翰